土木工程之設計理念主要考慮鐵路工程施工時,能維持既有鐵路運行之需求,及考量工程材料之施工特性,以達到工程品質及提高結構體之耐久性。主要之施工方法包括有竹削工法、抱枕工法、托底工法、總掘工法、熱瀝青工法、自充填混凝土及共同管道觀念等,各工法簡介如下:
竹削工法
臺灣地區坡地面積大且地形陡峭,橋梁工址經過山坡地是不可避免的,橋梁於邊坡施工時,將會面臨施工空間受限、現地支撐不易以及基礎開挖困難等挑戰。桃園國際機場捷運CE01D標新北市新莊區青山路陡坡段即為典型之工程案例,其工址坡度約為25°~50°,為避免大量開挖並提高施工安全性及減低對工址環境衝擊,本工程在國內首度採用日本所開發之新技術—竹削工法,該工法係因其形狀與竹子斜切斷面相似而得名,可克服傳統式邊坡保護的不適性,尤其適用於都會區之丘陵地形。基礎開挖採用竹削型開挖擋土結構,施工時不需大型機具,以最小範圍進行開挖作業,可降低擾動範圍,維持既有邊坡穩定,將工程對環境景觀生態之影響降至最低。就景觀性、環保性、施工性、經濟性及安全性等,皆較傳統工法有所提昇。
施作實例:
抱枕工法(underpinning method)
抱枕工法係以工程梁等臨時結構物支撐既有鐵路,再進行鐵路下方設施改建之工法,亦有稱作特殊工程梁工法,該工法之特點在於僅需要利用夜間列車停駛時間,快速架設工程梁,隔日即可恢復列車通行,並同時進行梁下箱涵等結構體之開挖施作,將對於鐵路行車之影響降至最低。進行鐵路改建工程時,必須維持既有鐵路運行,而部分改建項目需穿越既有鐵路下方,此時可採用抱枕工法施作。
檔案下載:抱枕工法(PDF檔,另開視窗)
托底工法(Underpinning Method)
在都會區執行鐵路地下化工程,難免遇到橫跨鐵路之橋梁,由於該等跨越鐵路之高架橋多屬重要交通幹道,施工期間不得中斷橋上交通,因此必需採用保留橋梁上部結構,改變下部結構之托底工法,以調整該橋墩基礎,使得橋墩基礎所承載之荷重轉換至隧道連續壁上(托底連續壁深度達礫岩層或岩盤之承載層)以確保橋梁結構安全。
檔案下載:橋梁托底工程(PDF檔,另開新視窗)
總掘工法(Total Relocation Method)
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物遷移保留之總掘施工方法
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物,興建於1940年3月,考量建築形狀、移動距離、施工期程及定址固定等因素,採用「無升高移動工法(總掘工法)」。施作時,先進行準備工程,緊接著訂定移動路徑與定址位置挖掘,利用油壓千斤頂進行暫撐工程,並舖設耐壓版於既存建築物下,在既定位置上裝設推進裝置,以單元位移,每單元完成後,推進之千斤頂及鐵棒再組裝替換,同樣作業反覆操作直至定址位置,隨應力導入完成後拆除移動裝置,並打設混凝土後回填、復舊完成全部作業。
檔案下載:
熱瀝青工法(Hot Bitumen Grouting)
位於宜蘭縣永樂與東澳間的新永春隧道,曾於民國87年發生全球隧道工程界罕見的巨量湧水災害。東部工程分局運用加熱的瀝青,灌注在隧道前方的高水壓破碎岩盤,成功阻擋湧水,樹立國內第一個熱瀝青止水的工程典範。
自充填混凝土(Self-Compacting Concrete簡稱SCC)
自充填混凝土係指具有「澆置過程不須施加任何震動搗實,完全藉由自身之充填性能填充至鋼筋間隙及模板之各角落」能力之混凝土,藉由其流動性佳之特性,可完全充填至狹小空間,即使鋼筋緊密排列、搗實困難等情況,皆能緊密充填,避免產生蜂窩、冷縫,達到工程品質之需求並提高結構體之耐久性。
檔案下載:自充填混凝土(PDF檔,另開新視窗)
共同管道觀念(Common Duct)
本觀念先後用於臺北市廣州街、愛國西路、基隆路等施築共同管道穿越地下化隧道下方。於本局「松山專案」中採共同管道與地下化隧道共構興築。日後可將平行隧道之管線如電力,電信、瓦斯、自來水等全部納入,北市府亦配合於新建工程處中成立共同管道科統籌共同管道業務。
共同管道是現代化都市不可或缺的,而本局將此觀念引進,對於目前臺北市交通道路現況,實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。
未來配合捷運施工及新社區開發,正是共同管道建設的最佳時機,而利用地下化隧道與共同管道共構之方式,更是正確而明智的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