驛站之美

車站之美 台南站
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鳥瞰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車站主體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空橋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廊道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空橋與橢圓天窗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車站大廳樹狀結構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自動售票機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梯廳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廳梯牆面一隅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橢圓天窗與樹狀結構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車站大門夜拍
  • 高鐵車站之美-台南站噴水池夜拍

設計概念

創造另一種自然台南站手繪設計圖

過去,交通建設向來被歸類於基礎建設的範疇,生硬乏味的混凝土或深不可見的地下化車站,是人們對基礎建設的既定印象。近年來,從事建築的設計者無不以嶄新的想法兼以對環境的呼應共榮,提出各式令人驚艷的作品。在高鐵高架軌道穿過風光明媚、產業富庶的嘉南平原時,幾乎是共同體的嘉義、台南站,呈現的形貌則令人期待。

跟其他站區不同的是,嘉義、台南站所在的位置,原來是一望無際的農地,處於都市曖昧的邊界,尚未與都市既有的資源及交通整合起來。高鐵車站將是這裡的先鋒者,它決定了這個地區將來的面貌。從設計者的角度而言,這意味著他們其實並沒有可以引據發想的點,不像在城市中,可以抓出三度空間的軌跡,這裡,全憑設計者的想像與導演,關於形貌,也關於旅程序列。

描摹自樹枝的結構系統,是站體最主要的設計能量

台南站描摹自樹枝的結構系統示意圖

就像在荒地裡種植果樹,旁邊一無所有,要去建立一個新的果園系統,就得要一棵樹一棵樹慢慢去栽植,讓它們可以茂密成長。樹狀結構系統,就是從這個土地開始的浪漫聯想。「我們的站體空間,是從室內的故事開始,為什麼會有自然植生觀念,為什麼會有大屋頂天窗,讓光線引進,樹枝輕盈婆娑,光影搖曳...這很多都是你站在室內,慢慢發想的故事...」

樹狀結構突破傳統垂直水平樑柱構架的觀念,建築彷彿擁有生命,從地景裡產生一些事物,成長至撐住橢圓天窗的那一片天。

有趣的是,正如我們所見,包覆著室內果樹的建築外顯面貌卻是意外地簡潔單純,陳德仁建築師提到「我們一直覺得我們是在創造另一種自然,沒有什麼成功與否」。

看似衝突的室內外,其實都以自然作為出發點。室內,是描摹自樹枝的自然形體,室外,則選擇了純幾何作為蘊藏於嘉南平原地景的自然。大面積斜屋頂深遮簷,遮擋炙熱西晒,這是南台灣的基本元素,即便是包覆了高科技外皮,仍延續著建築物在此地之自然生存法則。 高速鐵路的速度,將改變人們對城鎮、區域界限之觀感。彷彿是都市中的運輸系統,嘉義、台南二站,它們被設定為相似的形貌,承載著嘉南平原上,更為緊湊的生活共同體。

        (以上資料摘錄自本局編印之「高鐵車站設計與施工」,圖面由台灣高鐵公司提供)

設計構想

台南站就空間架構上可區分為車站主體建築、月台區及串接兩者之天橋。車站主體建築一樓空間依其機能分為三個層次:臨廣場側為商業設施及主要入口空間,臨月台側以售票、管理及行政空間為主,中間則為挑高之車站非付費大廳。經一樓大廳中央的電扶梯/樓梯上二樓進入票閘門即為付費大廳,以提供搭車旅客休息等候為主,於月台下的付費大廳區域可藉電梯或樓梯/電扶梯分別上三樓的南下或北上月台等候區。

台南站設計概念圖

作為特定區的地標建築,車站建築同時傳達新型態運輸的高科技形象及嘉南當地的地域精神,而這些特質反映在車站建築的材質、造型、及空間形式上。

站區建築量體設計以「地景建築」為其主要設計概念,藉由西向東斜面逐次而上的量體,斜向水平延伸的金屬屋頂,將車站與月台之屋頂與環境地層在視覺上作一水平連接,使車站建築融入嘉南平原地景中,以闡述新型態交通系統與地景共生之設計理念,提供都市環境之涵構與地景藝術。

外殼以彩鋼及玻璃作為主要材質,以傳達高鐵車站所代表的新時代、新形態運輸之角色。同時並藉挑簷、複層玻璃,及百葉等設計元素,以呼應嘉南平原的氣候特色,減少建築外殼耗能,同時並採用符合環保精神可回收再利用的外殼與結構建材,並藉開窗設計適度達成室內自然通風,以符合21世紀的綠建築設計精神。

建築空間造型設計表達自然、科技、人文整合之新世紀室內觀,強調建築室內與室外溝通,在室外藉大挑簷屋頂營造半戶外空間,並強調出建築的地標及公共性格,而在室內及月台區域則以樹枝狀矗立之室內露明結構柱列、及橢圓形天窗為主要空間造型元素,樹枝狀結構柱象徵室外林蔭空間意象之延續,而屋頂上剖空橢圓天窗則喻含自遠古以來歷代建築對「天圓地方」理念之自然呈現。

        (以上資料摘錄自本局編印之「高鐵車站設計與施工」,圖面由台灣高鐵公司提供)